赚钱的2个底层逻辑——信息差与创新驱动
0
在商业行为被扣上“投机倒把”帽子的年代,商人盈利靠的是不同地域的商品的价格差。
那时通讯、交通都不发达,只要你胆子大,腿脚勤,不怕苦,这种价差足以让你成为那个年代的万元户。
那时候的万元户在财富金字塔上的位置,足以让大多数人仰视。
而今,通讯发达、交通方便,同一样商品的价格差被磨得越来越薄。
但即便是这样的市场环境,聪明的线下商家还是玩得转。
在赚钱的道路上,多的是推陈出新。
1
例一:
服装行业毛利高,好的爆款,或者说流行款,一个版式就可以养一家店一个季度。
但服装行业的水也很深,新手翻船原因大多是两个:
一是拿了过时款,把钱砸在了仓库;
二是因为信息差,进价贵了。
以大广州服装批发为例,沙河做的是低价某宝风,火车站走的高端品牌路,如果你没有火眼金睛,一不小心就在火车站某高端品牌市场花高价进了沙河9.9包邮的货。
发达与破产的距离,只有沙河和火车站之间短短的几公里。
例二:
这大半年,老妈几乎每天起床后都会提着小提包屁颠屁颠地到一个地方“打卡”。
老妈当然不是上班族。
她是去一个可以免费坐某种有保健功能的椅子的公司——至于椅子是不是真的有保健功能,存疑,老人们相信即可。
为了让老人准时报到,商家还设了积分制,去一次积一分,积到相应分数有相应礼品,如鸡蛋、环保袋、衣物等。
免费,还有东西送,老人当然乐意。
而在老人享受“免费保健”的过程中,商家开始宣讲他们的产品,除了为保健椅做广告外,还顺带卖一些老人的吃喝用度,如蜂蜜、钙片、床垫等等。
当然有人埋单,而且购买的价格比市面价格贵几倍甚至几十倍。
因为利润足够丰厚,埋单的人同时也替不想埋单只想免费蹭坐的人埋了单。
这玩的也是信息差——价格的信息差,以及认知上的信息差。
尤其是小县城的老人们,不善于从网络上查获信息,哪里懂得他们购买的产品实际上并不值这个价,也不懂得商家宣讲的貌似高大上的健康理论,很多都是为了突显他们的产品而“选择性”地科普了一部分健康常识而已。
2
电商的存在,确实让信息差(包括价格的信息与认知信息)越来越小,而导致盈利空间越来越窄。
但信息差这个东西,是永远根除不了的。
因为信息多了,反而会成为噪音。
不信的话,你用搜索引擎去搜一搜你想知道的信息,看看有多少没有用的干扰项,甚至有不少是恶意排名的广告?
此时,考验的又是你的信息甄别与理解能力了——这不还是有信息差么?
况且,商家的精明,是很多消费者想象不到的。
我认识的B,就在电子商务把线下销售打击得体无完肤的背景下,还能只通过线下销售就把某产品做到同类产品冠军(他说的,未查证)。
做法很low但有效,就是靠跑腿——到各个单位宣讲他的产品——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社群营销,只不过人家的社群,是实打实的面对面。
这令我讶异,问TA,TA便不好意思地笑:“对客户说,网上的都是假货,我的才是正品。”
这样的“话术”虽然有说谎和恶意打压的嫌疑,但不得不承认TA很聪明,一句话就把线上线下的价差和信息差给抹掉了。
3
退一步讲,随着新媒介造成的信息的愈发透明,所有能收割的一亩三分地都已经被收割殆尽(这当然是不可能的,如上),该怎么办呢?
这就涉及到创新/发明/新技术。
都说市场是用来满足需求的,但实际上,需求也可以创造市场,其实现路径,就是创新/发明/新技术。
如智能手机。在它出现之前,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有使用它的必要。
直到它来了,我们才发现,我去,这厮可以打电话听歌看电影上网玩游戏看书……真香,此时不买更待何时?
这就是创新创造需求,而需求又创造市场的典型案例。
实际上,创新/发明/新技术的范畴很广,除了我们常说的新产品新材料外,还有新的商业模式(如某多多的集赞转发),创意产品(如你画的一张小漫画),甚至是你灵机一动拍下的搞笑短视频(当然要发布出去)……
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创新/发明/新技术,都能让你重掌定价权(或者说定价权本来就在你手上),这才是专属于你的蓝海。
4
不错,在红海里,实现效益就要提高竞争力,因为没有(或者极度缺乏)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。
如你炸油条我也炸油条,单位时间里要炸得快,炸得好吃,才能脱颖而出。
当一己之力不足以支撑这种竞争力时,还要去量化:设公司,组团队,群策群力。
这就是在红海浮沉时强调的比较优势。
而要让比较优势无限增长,在红海里所向披靡,就要 “人无我有”,普天之下唯我独尊,实现这一点,就只有创新/发明/新技术一条路可走。
要走得远,就要不断地发明创造,主动进行自我迭代。
实现红海“无敌”的秘诀,就是用创新来自造“蓝海”。
转载自我是悟恩(ID:kokyo98)